(网络配图)
同学在市交通局工作,在实权科室任当科长。
他辛辛苦苦驻村三年时间,解了单位的燃眉之急,又为单位赢得了荣誉。驻村之前,局长承诺他,只要完成驻村工作,就给他提拔。但是变化太快,回来之后,不但提拔没有了机会,科长职位没有了。
前几年,市委组织部要求各个单位,必须选派精干力量任第一书记,长期驻村,指导本村脱贫攻坚工作。
我同学在市交通局,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干到了单位的中层,但还不是领导,只是一个科长而已。
别看科长的名字很响亮,正科在县直单位是“天花板”,但是在市直,只比普通干部高一点点,是被单位内部“封”的。
在市委组织部根本不占领导职数,相当于县直单位股级干部。
他眼看和自己一起参加工作的人,有的提拔了,有的调走了,只有他基本原地没动,也非常着急。
除了干好本职工作,没有任何办法。所幸的是,他所在的科室是有实权的,结交人脉很广,也有一点额外的收入,在外面办事也非常“好使”,这也是单位带给他带来的最大好处。
单位恰巧有一个驻村名额,别人都不愿意去。局长把单位的人筛选了一遍,除了领导干部,就是他们这些所谓的中层。
有的结婚没几年,在家照顾孩子的,还有几个50多岁,没有追求的,还有不能吃苦干不了的,只有他符合条件。
但是,他当时也不愿意去。一是家里孩子上初中,没人补习功课;二是父母身体不好,没有照顾;三是担心回来后,科长的位置不保。
领导给他做工作,这也是属于基层锻炼,这是提拔必不可少的条件。甚至给他承诺,回来之后,一定向组织推荐给他提拔。
至于他的问题,家庭条件可以克服一下,没有付出哪能有回报?第二,不要担心科长职位,他可以选择两头兼顾。
单位给他保留科长职位,有重要的事情还得让他回来做,只是辛苦一些。如果驻村不忙,就回来随时工作,不必要天天上班。
他想想也这样也不错,就去当驻村了。
第一年的情况还好,一切都按照他的意愿发展,有紧急困难时候,他就在单位上班,一年只去驻村三四个月。
但是,第二年就出了意外,组织部加强了对驻村干部的管理措施,要求无条件脱产驻村,不再管单位的工作。
市委组织部检查的非常严格,甚至建立了工作群,每天都要打卡,报道工作进度。连续三次不在岗,取消当年的评选资格,并全市通报。他不敢乱来,只能老老实实驻村。
恰在此时,上级单位又有一个重点工程项目,他科室正好负责项目。他和领导说,要求回来工作。
领导也去找组织部说,但是组织部回复,没有极特殊情况,不允许换人,将来是要被组织部考核备案的。领导无奈之下,又找了另一个人,先顶替他的工作。
渐渐的,另外一个人的工作也上了手。
第三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单位换了局长。对单位科室岗位进行大调整,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把顶替他的人直接任命为科长。等他知道的时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三年来,辛辛苦苦付出不说,虽然得到了一些荣誉,但是和自己失去的相比,那是不值一提。
自己的科长职位没有了,他找新局长,新局长说那是上任局长的事情,况且都是口头承诺,没有任何书面文件,他是有苦说不出。
幸运的是,单位空出一个四级调研员的名额。新局长也算对得起他,就把这个名额给了他。算是补偿了,他也乐得清闲,提前开启了退休模式。
现在他也有不甘,虽然职级上去了,但手上无职无权,和原来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无奈之下,每天上班就是喝茶看手机,成了“边缘人”。
所以说,无论是向上级单位借调也好,还是下派挂职锻炼也好,一定要谨慎。通盘考虑,否则就会鸡飞蛋打。
但是,话说回来,谁又有前后眼呢?在体制内,无论怎么决定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
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呢?
驻村两年,职务丢了,但职级上去了,这样划算吗?
(本文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