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干净整洁的村巷,途经几处清新雅致的农家小院,记者来到刘庄村的水蛭养殖基地。在这里,天津职业大学驻宝坻区朝霞街道刘庄村扶持工作队队长刘源正端着一个小盆,将盆里的田螺撒进一排排水池。
“每个水池里有10000多尾青年期的纺锤形水蛭。我这样攥一下,它们就变成一个个小球,这就说明水蛭的活力比较好。”刘源告诉记者,这种看起来有点吓人的水生动物叫做宽体金线蛭,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蚂蟥”中的一种,它靠吸食水中浮游生物和小形昆虫、软体动物为生,并不吸血。“刚开始看到水蛭的时候,我也有点害怕,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但当我知道它养大之后经济效益可观的时候,就觉得它特别可爱了。”在高校从事了十几年学生工作的刘源,来到村里才两年,就已经“变身”水产养殖专家,聊起水蛭养殖来头头是道。

刘源(右)同养殖户每天都会观察记录水蛭生长状态
刘庄村现有人口786人,1080余亩的耕地面积,以种植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为主,村里无特色产业,村民多数外出打工谋生。其实,村里的资源并不少:撂荒地、闲置坑塘、闲置农田……但是没钱没人没技术,这些土地大多是荒废的状态。
2021年,随着天津市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的展开,刘源带领驻村工作队来到刘庄村,经过系统性的调研考察,对村内的闲置资源进行了重新规划,制定出一个“五废改造”方案:将村里闲置的撂荒地种桃树,闲置的垃圾地种番薯,闲置的花坛种月季花,定期空闲的养殖地种多肉,闲置的坑塘和空地搞水产养殖。没想到,一年下来,除了九亩桃树结了果,番薯和多肉种植都失败了,月季种植没有产生经济效益,水产养殖更是没摸到门路。这让刘源十分受挫,“虽说没有造成经济损失,但白白搭进去很多人力物力,帮扶工作也失去了方向,我当时特别迷茫。”
不久后的一次入户走访,让事情出现了转机。村民张朋在自家院内养了一些水蛭,刘源与他一聊才知道,这种宽体金线蛭的药用价值非常高,产生的水蛭素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晒干后每公斤可以卖到1900块钱,而且市场很大、供不应求。刘源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适合长期发展的产业。于是,他迅速带领驻村工作队开展新一轮调研。
在天津职业大学校党委的支持下,通过多方联系,来自天津市中药质量保障项目团队的专家们来到村里,对宽体金线蛭的养殖环境进行考察。“我们采集了村里地下水和池塘的水样,对水的质量、溶氧、二氧化碳、有机物质及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测,都是达标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技转化中心副主任付鲲说,宽体金线蛭的生长区域主要在北纬30-40度,要求水流平缓,水温在10-30摄氏度,而刘庄村处于北纬39度,自然环境适宜,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完全能够满足宽体金线蛭的生长需求。得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当即决定,从宽体金线蛭的养殖入手,打开刘庄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刘庄村支部书记李强(左三)带领村民交流学习水蛭养殖项目
养殖方向确定下来了,谁来养,怎么养也是问题。刘源认为,村里发展产业,必须有一个带头人,他首先想到了张朋,可张朋却没有同意。
原来,早在十年前,张朋便远赴四川搞过水蛭养殖,但由于技术问题,最终失败,他这才回到老家宝坻,做起了小买卖。“当时养了两三亩,结果成活率不到10%,投入七八万元,赔了五六万元。”张朋坦言,虽然水蛭养殖利润可观,但难度也着实不低,尤其是在没有专业技术支撑的情况下,想赚到钱可不容易。
对于张朋的顾虑,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所在高校的优势,迅速对接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农学院的专家资源,为养殖水蛭提供技术支持,还引进了高密度养殖法,采用人工养殖池,改良升级了水蛭的养殖环境。
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经过商讨,决定将村内的十几亩闲置沟渠和土地作为水蛭养殖的试验基地,拨出其中部分土地优先租借给张朋使用,并帮其申请了天津农商银行的低息贷款,作为养殖基地建设的启动资金。在解决了场地、资金、技术等一系列难题之后,2022年3月,村里第一个水蛭养殖试验基地正式落成,张朋也成了村里的产业带头人。
小小一亩池,承载了所有人的希望。张朋每天都要来到养殖基地查看情况,专家也每半个月就来做一次技术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养殖的宽体金线蛭成活率达到70%,一亩试验池的收益达到2.5万元。

尝到了甜头,张朋更有信心了。今年,他又向村集体租借了几亩地,准备扩大养殖规模。邻村的鲫鱼养殖户张学剑闻风而来,有着丰富水产养殖经验的他大胆创新,不仅建设了更大规模的养殖基地,还探索出坑塘鱼苗水蛭套养和罗氏虾水蛭共养等养殖模式。
“提高水蛭的成活率,最主要还在种苗。”刘源说,以前的水蛭种苗都是从外地买的,成本高不说,质量也参差不齐。工作队一致认为,既然要发展水蛭养殖,不如从育苗开始,做“全链条”的养殖产业。不久前,宝坻区朝霞街道、天津职业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三方联合共建的“中药材水蛭高标准种苗繁育基地”正式揭牌,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牵头的天津市中药质量保障项目团队将帮助刘庄村的水蛭养殖建立“良种培育-养殖-加工-销售-使用”的全过程产业体系,不仅能够保障宽体金线蛭的养殖品质、效用和安全,也搭建了“基地-企业-医院”的流通环节,拓宽了刘庄村水蛭的销售渠道。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刘庄村继续扩大水蛭养殖产业规模,培养更多优秀的产业带头人,并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组建大学生乡村振兴创业团队,以科技创新进一步激发村子的发展活力,帮助农户增收致富。”谈及未来,刘源信心满满。
稿件来源:天津职大驻村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