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机关干部进驻农村,旨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现实中的驻村干部有很大一部分除了一天两签到,就是坐在村委办公室喝茶水,无所事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三方面。
驻村干部都是在原单位“不吃香”的,被派到基层更是“雪上加霜”。
被派驻到村的干部,一般在原单位工作量小,而且是有些“不合群”的人,被派驻后,认为单位已经把他们“边缘化”,满肚子的委屈,哪还有心思管村里的那些“杂事”,造成驻村干部形同虚设的局面。
派系林立的农村,让驻村干部“无缝插针”。
近几年,农村实行了选举制度,想通过这个制度选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但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一些致命问题:一是谁当上了支书,党员只发展自己家族的或跟自己走的近的人;二是为了利益,相互拆台、相互告状,造成村支部、村委会派系林立,很难形成合力,干成大事;三是村域外势力干预选举、村内大事的决策,涉及村民的利益被损害。
驻村干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短缺难以发展利民项目。
被派驻的村大部分都是当地经济比较困难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即便有一些振兴农村的好项目,由于没有启动资金,都被搁浅。
仅仅是个人一些观点,不喜勿喷。